今年入秋以来,河南省降水异常偏多。9 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和阴雨日数均是 1961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值。降水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9 月 1 日-10 月 19 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 409.1 毫米,为常年同期(105.7 毫米)的近 4 倍。
9 月 16 日 8 时至 10 月 16 日 8 时全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可以看到,华北地区降水量远超多年平均值,而长时间降水导致了玉米采收两大难题。一是土地积水过多、土壤含水量过高,导致常用农机难以下地;二是收获的粮食难以晾晒保存。下面就分别说一说。
农机难下地,采收成本高
受灾地区有些村的地里积水普遍有十五六厘米深,低洼的地方水深能没过膝盖。这导致当地常用的轮式收割机很难下地工作,驶进去就很容易陷入泥里。

2025年10月17日河南省濮阳县玉米地情况。
原来,当地作物耕作的方式主要是一年两作,玉米和小麦轮作。对于小麦而言,旋耕深度较深有利于作物生长,但这会让土质更疏松,遇到这样的长时间降雨,轮式机器就更难开进去。
2025年10月17日全国土壤墒情图。可以看到,河南及周边地区土壤普遍是过湿状态。农民不想自家的玉米烂在地里,机器收不了,就人工收。人们走进地里,用手掰,用肩扛,用盆、桶甚至船来运,在阴雨下抢收玉米。河南当地的一位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示,近期他接诊了很多身体疼痛的村民,都是过度劳累导致。政府也在积极调动外省的履带式收割机帮助采收。农业农村部已成立工作专班组,按照黄淮地区需求调剂调度 24.43 万台能在积水地块作业的履带式收割机。
阴雨连绵,烘干难办
持续阴雨,空气潮湿,不见阳光,收上来的玉米含水量过高,很容易发芽、发霉。传统上,玉米收获后会集中晾干,但现在没有了晾干的条件。

村民在玉米地里采收玉米
应对粮食过湿的情况,当地有一些粮食烘干设备,但面对今年这样的极端情况,烘干设备显得捉襟见肘。据央视报道,日前农业农村部为黄淮地区调剂调度移动烘干机 1986 台,山东省公布了 2640 个粮食烘干点,河南省安排了 3000 万元救灾资金,用于烘干机械补助和秋粮收获补助。
此外,种植某些作物的农民,遭受了更沉重的打击。因为当地的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植株较高,机器开不进还可以人工掰,也可以用履带式收割机采收,但是当地选择种植大豆、花生、芝麻等作物的农户则损失更大,因为目前这种情况下难以用机器收割。

受降水影响的大豆田
养殖业也受到了灾害的影响。有些村里还发展了养殖业,养有牛、鸡、鱼等。正常情况下,靠机械化收割随着玉米一起收上来的玉米秸秆正好是它们的食物。但现在因为泥泞导致农机紧缺,人工收割秸秆很不方便,养殖户也为饲料发了愁,只得从远处未受太大降水影响的省市采购。
今年的玉米,还能吃吗?
黄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而连日秋雨可能造成作物发霉,这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吗?事实上,玉米霉变主要是受镰刀菌危害,而花生则容易受到黄曲霉危害。这些霉菌危害的食物,确实会危害我们的健康,但这样的食品很难流向我们的餐桌。
据央视报道,采收后的玉米脱粒后,会首先经过光选机剔除霉变的玉米粒。而后,还会通过抽样法,抽查玉米中真菌毒素的含量,确保流入市场的玉米真菌毒素不会超标。再者,这个季节主产区生产的玉米并非是人类的食品,而主要是用于饲料生产,用于养猪等。
粮食要用做饲料的话,会先加脱霉剂,把毒素去掉一部分。“我们的粮食需要首先经过色选阶段,不一定都用来做饲料,这一阶段也会把粮食的毒素检测含量急剧地降下来,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走的话,这个风险链条我们是可以控制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郭维研究员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达不到饲料标准的玉米,则会用于工业乙醇的生产,即用于汽油加工的乙醇。对于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的粮食,几乎不可能被允许用于乙醇生产,只能做销毁处理。所以,不必过于担心今年的食品安全问题。
连绵秋雨,明年还会来吗?
关注时事新闻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现在几乎年年都有过去一般认为的“干旱地区”遭到暴雨袭击的报道。其实,今年夏季,河南还处在缺水的状态,一入 9 月,天气突然“变脸”,降水骤增,瞬间从“缺雨”转为“渍涝”。
这种气候的剧烈切换,让广大农户措手不及。不过,近期天气的变化,将会让受灾地区获得宝贵喘息之机。据中央气象台预报,预计 21 日起,华西至黄淮等地持续的秋收连阴雨过程结束,出现晴好天气,有利于当地抢收、抢晒成熟秋粮。
但上述大部地区土壤过湿将持续 5~9 天,河南中南部、山东南部等地农田渍涝风险高。
也就意味着,冬小麦的种植还是会受影响,需采取有效措施排涝除湿、加快农田散墒,及时整地、开展麦播。预计 11 月,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多晴好天气利于农田散墒整地和麦播开展。
为何今年秋雨在河南“赖着不走”?河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芳在接受河南日报采访时表示,首先与副热带高压有关。往常 10 月,有个叫“副热带高压”的天气系统会退到长江以南,给北方腾出晴空;但今年它刚好停在黄淮上空,更巧的是,北方又有个“大陆高压”挡着,两个高压像两堵墙,把下雨需要的云团、气流全困在河南,雨只能在这儿反复下。
其次是“多路水汽往河南送”。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有股偏南风,像条“输水管道”,把南海、东海的湿空气不断往河南运;同时,孟加拉湾的水汽顺着西南风来凑数,连台风外围的湿空气也来帮忙,再加上前期下雨让土壤全湿透了,地面蒸发的水汽又飘回天上变成雨,形成“下雨—蒸发—再下雨”的循环。
有人担忧,这是否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目前尚没有针对本次长时间降雨的归因分析,因此不能说此次河南地区的强降雨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但气候变暖利于副热带高压偏强,会向我国内陆输送更多水汽且更加偏北,为河南降雨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
而且,已经有显著证据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会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无论这次河南地区旱涝急转、长时间渍涝的自然灾害与气候变暖有没有直接相关,我们都要警惕并为气候变暖将会带来的越来越极端的天气做好准备。
– THE END –

评论0